回眸2007:重点工程推动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
发布时间:2023-09-19 人气:
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1月14日“要下更大的气力,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工作,努力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农历正月初二到甘肃考察林业工作时,对我国林业的要求。
这一年,我国林业以重点工程为载体,不断推动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防沙治沙,从部门行为转向政府行为2007年,防沙治沙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备受各级政府重视,备受公众瞩目。“当前,我国荒漠化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土地沙化仍是我国最突出的生态问题。
”2007年1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听取国家林业局工作汇报时指出,要着力推进防沙治沙。土地沙化被副总理称为“我国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并不夸张。
在我国,沙化土地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受到沙化土地影响的地区约占全国的1/3,直接影响到全国近1/3人口的生产生活,并且部分地区沙化仍在扩展。200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防沙治沙成为代表委员和媒体关注的话题。3月6日,温家宝总理与甘肃代表团一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进言总理:治理民勤沙漠化,保住民勤绿洲。总理嘱托: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有媒体统计,总理在过去6年间关于民勤问题的书面批示和指示有11次之多,一次比一次恳切、一次比一次明确、一次比一次具体。
“两会”结束不久,3月26日至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防沙治沙大会。这是我国治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今后防沙治沙工作的方针和目标,发出号召:“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代接一代人长期奋斗下去,使祖国山川更秀美。”在这次大会上,国务院授权国家林业局与12个重点沙区省级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十一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对地方明确提出颁布一个防沙治沙法实施办法、出台一个政策性文件、编制一个省级规划、召开一次省级大会、签订一个目标责任书和投入上要有新突破的要求,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事业进入了由部门行为转向政府行为的新阶段。会后,各地纷纷出台有力举措,积极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强化防沙治沙工作。
防沙治沙同样牵挂着总书记的心。2007年4月11日~14日,正是我国北方风沙肆虐的季节,胡锦涛总书记到宁夏考察防沙治沙工作。他强调:“要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依靠广大群众,运用先进技术,努力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下,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过去一年间,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等与防沙治沙有关的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要加强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防沙治沙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退耕还林,落实新政巩固成果2007年,为解决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问题而启动的退耕还林工程进入了第九个年头。
8年,是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补助的最长期限。尽管此前各地都已开始思考“8年之后怎么办”,加紧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培育后续产业,但当8年过后,人们发现,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如果国家停止补助,将不可避免会影响退耕农户生活,影响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最多、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近几年造林面积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六成以上,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取得了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等综合效益。
工程实施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4亿农民,巩固成果意义重大。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民意的晴雨表。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为退耕农民操上了心,为稍稍得以喘息的脆弱生态操上了心。他们呼吁延长补助期限,出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措施,以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使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切实巩固。在全国人民关注的目光中,2007年7月27日,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座谈会;8月9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明确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直接补助,补助政策延长一个周期,并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
完善退耕还林的新政策一出台,广受瞩目。播发述评《退耕还林新政策将惠及亿万农民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评价“这项新政策将使中西部地区1.24亿农民直接受益,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这既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的重要决策,也是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政策”。《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推出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报道,对新政策进行解读。
为落实退耕还林新政策,2007年8月25日,国家林业局召开全国退耕还林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退耕还林工作。“务林人一定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松懈情绪,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作,保质保量向全国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会上如是说。随着退耕还林新政策的一步步落实,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必将带来我国生态面貌的稳步改善。
天保工程,谋划长效机制建设这边退耕还林工程逐渐到期,那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也进入倒计时——工程规划期到2010年即将结束。与退耕还林工程一样,天保工程的上马,与发生在1998年的全国性特大洪水有直接关系。
为了江河的安澜,国家在1998年启动了天保工程试点,比退耕还林工程还要早一年。被称为“天字号工程”的天保工程实施多年来,工程区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森林资源进入恢复增长期,林区产业进入结构调整期,职工安置进入灵活就业期,森工企业机制进入综合改革期,相关政策进入配套完善期。
天保工程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工程管理者并没有轻易喜悦,而是更多地思考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研究工程到期后的接续建设政策,谋划如何推进工程长效机制建设。“现在,林区经济发展问题、工程集体林农利益问题、森工企业长效机制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志达说,“从天保工程实施发展情况看,天保工程规划期结束后,中止天保工程实施不行,否则,已取得的成果将可能丧失。再像过去用一个政策的办法,无限期地给投资也不行。
而是要用‘花钱买机制’的办法,支持推进改革,建立长效机制。”2007年,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办公室开展了一系列调研,研究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和长江黄河天保区国有森工企业的改革思路及相关对策,提出通过改革,争取政策,理顺渠道,增加投入,建立天然林长效保护和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
这一年,国家林业局加强了天保工程实施情况核查和“四到省”考核管理,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强化示范点建设的引导、示范和推广,着力推进国有林区和森工企业改革,以积极的姿态建设工程长效机制。建设生态文明,继续实施大工程带动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林业局要继续实施大工程带动战略,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速生丰产林建设、石漠化治理、沿海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的全面实施,推进现代林业建设。”这是2007年10月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国家林业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的重大工程与生态环境战略研讨会上所作表示。
在这个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院士、专家,发出《关注重大工程、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的倡议,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就要继续深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倡议“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期,充分依靠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针对我国各种不同的生态问题,继续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在2007年12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祝列克介绍我国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任务与目标等方面情况时,讲到四项主要任务和目标,前三项都没离开林业重点工程。
实践已经证明,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对改善生态状况,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我们相信,中国政府还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工程为载体,加速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加快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关键词:回眸,2007,重点工程,推动,生态建设,中国,绿色,19体育
本文来源:19体育-www.biodescodificacio.com